欢迎您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培训学院!
干部培训-EDP项目中心-在职研究生

023-65156392

咨询热线:

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 西政记忆 | 追忆老书记苏明德:两袖清风 尽瘁西南

培训项目推荐培训项目推荐

干部培训联系电话

023-65156392

同等学力联系电话

023-65207056

EDP培训联系电话

023-65155696

西政记忆 | 追忆老书记苏明德:两袖清风 尽瘁西南

发布时间:2023-04-07

西政网讯  (记者 安鑫 杨乔颐) 又逢清明,细雨润物,山河如故……校旗红忆军旗红,73年前,红岩烈士用鲜血浸染的西南大地屹立起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又三年,荟萃五校,山城化龙桥畔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大地创办的第一所政法院校——西南政法学院。在西南政法学院的院史上,有这样一位担任过21年学院党委书记的老人。他少年时走过福建福安的田野,青年时走进北平大学的校园,壮年时进入火热的革命圣地延安……陕甘宁边区公安保卫的生涯塑造了他沉默严谨的个性。穿越枪林弹雨、烽火弥漫的岁月,他终于在53岁那年走进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下的西南政法学院。

在西政校史上写下辉煌一笔的78级校友记忆中,他叫苏明德。如同许多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前辈一样,苏明德实为投身革命时的化名,而他的原名叫缪邦镛。

微信图片_20230406150608.jpg

苏明德看书时的照片

苏明德,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1927年起相继在北京法政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1928年夏在北平大学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6月经地下党河北省委批准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明德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公安厅任科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社会部办公室任主任等职。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党委书记、西北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等职。1958年4月至1979年11月任西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1978年5月至1979年11月同时任学院院长)。1984年11月离休。1993年3月27日在重庆逝世。

                                                            邦镛:爱邦护国 心向革命

苏明德原名缪邦镛,其名如其人。“邦”,意指“国家的土地”,也意含“守护国家的人”。“镛”字指古乐器,意含多才多艺、气质高雅、不同凡响。

微信图片_20230406151224.jpg

青年时期的苏明德

时间回到128年前,1905年10月8日,福建省福安县穆阳镇的一个破产地主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添丁的喜气洋溢在略显破败的房子里,像许多传统的中国人家一样,父母对男孩寄予了“齐家治国”的美好愿望,为之取名缪邦镛。“邦”、“镛”二字极好昭示着他日后必定为守卫国家效忠一生,同时又能成为一名沉稳细致、温润如玉的知识分子。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04.png

福建福安穆阳

带着父母家族的期望,1911年,6岁的小邦镛和兄弟们走进了福安的学堂。在1919年高小毕业前,他没有逃过一节课,成绩非常优秀。然而,小学毕业那年父亲突然病亡,家里再无力供他上学。后来,在哥哥铺子里记账几年后他终于有了进入中学就读的机会。1927年初,随着国民革命军进入福建,他也逐渐接触到了革命思想,第一次听说了共产主义。邦镛,邦镛,爱邦护国的血液被唤醒。1927年先考入了福州大学后,因为不满足于初建之时福大简陋的办学情况,1927年10月,他跟着同乡离开家乡北上求学,凭借扎实的学识功底考进了北京法政大学(后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就读。“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这是在大学求学时代缪邦镛的信念。这段求学岁月,让缪邦镛接触到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先进读物,从而更加心向革命,并开始积极参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35年,他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的北平“一·二九”和“一·二六”大规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这段火热的日子曾为他招致过“牢狱归来一身病,满腔孤愤终难平”的祸端,也让他遇到了一生的革命伴侣付玉贞(后改名朱桂芳)。“七七事变”爆发,“到延安去”成为当时热血青年的梦想与追求。这些热血青年中就有缪邦镛夫妇。1937年7月,他们一同“改名换姓”为苏明德和朱桂芳秘密前往延安。从此,苏明德这个名字伴随他的一生。苏明德与妻子朱桂芳

明德:弃旧图新 百炼成钢

明德,意为光明之德,出自春秋曾子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最完善的境界,是青年人最为向往的精神天堂,然而它究竟身在何处?

延安,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边陲小镇,曾因宋朝“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将领范仲淹在此驻守而扬名于世。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作为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圣地”。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中统计,抗战初期到延安(包括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知识分子共4万余人(不包括西北局系统)。抗战初期数万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冲破重重封锁,1937年8月初旬,苏明德和夫人朱桂芳(原名付玉贞)终于到达延安,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住了两三天后便进入抗大十四队学习。拿起枪来打击敌人,拿起笔来学马列,抗大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在这里,苏明德和学员们一起挖防空洞、窑洞,编写书报、剧本、歌曲,十分活跃。1937年10月,表现优异的苏明德经组织考察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大学习了3个月后,苏明德和妻子朱桂芳一起调入了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负责锄奸保卫教育,编写小册子、宣传品。1940年到1943年,苏明德主要负责政策研究,总结陕甘宁边区的锄奸保卫工作经验。

回忆这段经历时,苏明德认为自己工作积极热情,但是理论水平不够,工作方法也不完善。他非常感谢1942年开始参加整风学习的经历,这是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大大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水平,并在工作中被评选为甲等模范工作者。评为模范的苏明德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主要做政策研究的他,放下文字工作,在延安东关修飞机场时参加了一个月劳动。在边区保安处工作的经历强化了他小心谨慎、惜字如金的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1944年在提为秘书室主任后,他更加谨慎沉静。经手最绝密文字的苏明德最知道锄奸保卫工作如何刀光剑影、步步惊心。然而,他的职责告诉他:使命如山、沉默是金。即使解放以后,与自己的5个子女一起生活,他也让儿女始终感觉爸爸是个惜字如金的人。

1945年8月10日晚,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通讯社接到英国路透社的消息:日本向同盟国乞降。新华社的窑洞里一片沸腾。据1945年8月16日的《解放日报》报道,8月15日晚,(延安)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诗人艾青形容:“所有的门都打开,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人们在熊熊的火炬映照中振臂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动员起来支援前线,保卫边区!”“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

胜利的欢呼落幕不久,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苏明德所在的机关队伍被迫撤出延安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苏明德在这段经常要到处转移中坚持工作的岁月里得到了更多的锻炼。1948年,在陕西县城做新区工作时,苏明德在同样长期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任职的赵苍璧领导下工作,“研究了不少问题,得到了不少知识”。

微信图片_20230406152646.png

赵苍璧,1959.4-1964.6任西政院长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22.png

四川政法公安学院校门前合影

苏明德不知道,11年后,他和赵苍璧将再次相会于西南大地,分别担任西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期间学院曾先后更名为四川政法公安学院、四川行政学院、西南政法学院)。29年后,时任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的苏明德与时任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的赵苍璧两人又将相聚成都,一起为复办在十年内乱中停办的西南政法学院联手奔波。

微信图片_20230406152803.jpg

微信图片_20230406152806.jpg

苏明德任命书

尽瘁:情系西南 廿岁有余

尽瘁,意指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出自《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1958年4月,中央委派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苏明德来到西南政法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开启了苏明德在学院担任党委书记长达21年的漫长岁月。1979年,74岁的苏明德退休,十余年后,1993年3月27日,88岁的苏明德与世长辞,长眠于歌乐山云顶寺。他临走时告诉子女:“我什么也没有留下,也算是两袖清风了。”

然而,在西政的校园里,在老西政人的记忆里,他留下了自强不息、两袖清风,他留下了和衷共济、涅槃重生……

时间定格在2018年10月13日,西政78级入学40周年返校大会上,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革在会场上宣读了正在国外访问的,学校党委书记樊伟教授的祝贺信——“78级是我校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40年与母校荣辱与共、同心同德……78级以其巨大成就,谱写了西政学子的精彩华章,为母校赢得了无尚荣光!”。在活动现场的校长付子堂教授致辞说道,西政78级是群体性成功,而成功的背后留给西政历史的,就是“西政精神”。

西政78级的群体记忆里,一定有1978年10月那个在废弃游泳池中举办的开学典礼。典礼上,清瘦的、身着中山蓝制服,时任党委书记和院长的苏明德目光坚毅,语气舒缓而坦诚地将西政复建招生时面临的困难悉数介绍完毕后,用五个一连串的“我们有”排比句,宛如一把燃烧的火炬,瞬间点燃了整个会场的激情,热烈的掌声像浪涛般经久不息。

微信图片_20230406161407.jpg

西南政法学院学报记录中的78级开学典礼

在场的师生并不知道苏明德老书记早在1972年就坚决反对撤销西政的决定,并与李化南、韩天森三人先后两次联名致信最高人民法院,请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向中央力陈保留西南政法学院的必要。然而学校最终还是被撤办。苏明德与胡光老院长等艰难地奔波于成渝、京渝等地争取学校的复办。据原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徐静村教授回忆,为争取学院复办,苏明德与当时的校领导曾先后几次前往成都,向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与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赵苍璧提交复办的书面申请,并希望通过四川省委向中央传达反映。多次坚持之下,终于在1977年4月,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报请党中央政治局批准,决定恢复西南政法学院。

微信图片_20230406160933.jpg

院“革委会”核心小组立即在办公楼底楼的过厅中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传达中央的决定,现场的人们欢呼雀跃,并立即着手迎接招生的各项准备工作。

成功获批复办西政后,苏明德与院领导胡光带领全校上下立即重整山河,从各地劳改农场等地找回师生,从浙江等地迎回退休的老教授,克服一切困难,推进学校艰苦的重建复办。他们效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奇迹般让西政涅槃重生,全盘皆活——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院校,78级423名学生入学,招生数超过全国当年法学招生数一半。1979年,举办全国第一个刑事侦查本科专业。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从此,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学校第二个校区渝北校区第一届学生入住。2022年,学校第三个校区宝圣湖校区迎来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校也先后获得法学、新闻传播学、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微信图片_20230406161029.jpg

由左到右为胡光院长、杨正凡副院长、苏明德书记、苟良法副院长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30.jpg

我院复办后遵照中央“边办学边建设”的指示,一方面因陋就简,挤出房屋或搭盖竹棚以应教学上课的急需;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采取有力措施抓紧修建教室、宿舍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34.jpg

79级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追忆:两袖清风 严于律己

苏明德是沉稳细致的。据刑事侦查学系退休教师谭宗志回忆,1965年春节之后连续在校内发生3起盗窃案。苏明德书记亲自成立破案组,仅通过半个月的调查走访便成功破获案件。“苏明德书记在长期从事公安、纪检和监察的工作中,炼就了一种沉稳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遇事要沉着冷静,对犯错误的人要尤其稳当细致。”

这种沉稳细致也体现在苏明德常常深入到一线学生中开展调研。西政62级校友、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在自选集序言道,自己于1962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当时叫四川行政学院)法律系,院党委书记苏明德同志曾亲自到自己所在的六六级二班第二小组召开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会。

苏明德是严于律己的。在最小的儿子缪秦和最小的女儿缪京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清瘦。那是革命年代艰苦岁月对健康摧残的结果,也是十年内乱对父亲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的见证。在那段荒诞的岁月,那个出门前总是把自己的皮鞋擦得干净锃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院办公室,都将办公用品摆放的整洁有序的父亲好像突然一下就老了很多,腰也驼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板正、有精气神儿了。在关牛棚的日子里,苏明德肺部出了问题,还出现了吐血的症状。然而他一旦恢复自由,就不计较个人恩怨,无怨无悔地反对学校撤销,争取学校复办。“我认为他们这一批老同志确实是党的宝贵财富。”儿子缪秦认为。

微信图片_20230406161045.jpg

苏明德夫妇欢送儿子缪秦参军合影

这个清瘦的身影也出现在五六十年代带领全校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历程中。1959年,刚刚到西政担任党委书记的苏明德,适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院党委为了克服困难,减轻政府负担,于1959年10月号召大家争取蔬菜猪肉供应自给以度过饥荒岁月。在“誓叫山岩长青菜,定要荒坡变良田”的口号下,先后开发出了农业用地57亩,又将房前屋后小块空地和花圃间隙统一经营,种菜、种粮、种植油料作物,大力养猪、养鱼。据学院原院长高绍先回忆:“苏明德书记同所有师生一同种牛皮菜,一个月只吃一斤肉,与师生们同甘共苦,没有丝毫抱怨懈怠。”1957年入学的左开大教授:“1959年盖东山大楼时,为了节约经费,胡光院长与苏明德书记亲自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到磁器口河边搬砖。那时,从河边到学院门口一条由西政人组成的运砖长龙连续舞动了好几天。”

微信图片_20230406161049.jpg

兴建中的东山大楼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40.jpg

1963年的校门

“我父亲刚来学院时面临的就是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父亲在这个混乱时期非常注重保护知识分子与干部的培养,为西政日后的建设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明德的儿子缪秦回忆到。1965年,学院占地560余亩,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有194名教师的师资队伍和1200余名在校学生,图书馆藏书量达到34万册,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学府。同时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本科和专科毕业生3599名,并为西南地区轮训了在职政法干部5430 人,是我国培养和造就政法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406160940.jpg

学校第4次党代会合影,前排柱手杖者为苏明德

“我父亲很遵守纪律,从来不让我坐学校的公车。有一次司机顺道接了我,结果被他狠狠批评了。还有一次,哥哥缪秦在读幼儿园时,得了痢疾,需要盘尼西林这种消炎药。记得妈妈苦苦哀求他找药,但是父亲就是不肯动用关系去拿药。哥哥差点没命,这个事被妈妈埋怨了很久”。缪京记忆里的父亲非常清正。

儿子缪秦则认为父亲的惜字如金,严于律己,朴实节约,应该是因长期从事公安保卫和纪检监察工作而患有的“职业病”,但他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父亲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人生观。缪秦的记忆里父亲从不铺张,也常常教导孩子“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并且认为这是保证党内生活风清气正的基础。

苏明德有5个子女,但是在长期革命工作生涯中,一家人因为种种原因居然没有留下一张全家大合照,这成为缪秦和缪京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

微信图片_20230406161059.jpg

苏明德夫妇与长子缪延、孙子缪迎等合影

又逢清明,细雨润物,山河如故……“凤凰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在苏明德长眠的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内,镌刻着西政78级为纪念在学校复办中鞠躬尽瘁的老一代西政人的铭文。是的,凤栖梧桐,梧桐引凤。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的岁月在西政人的记忆里永远鲜活。故事沉淀在岁月里,精神映照在现实中。如今,苏明德等老一辈西政人为之奋斗奉献的西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的政法院校。

歌乐山下,宝圣湖旁,毓秀钟灵,人文荟萃,一批批学子自五湖四海汇聚山城法府,传红色之血脉,穷学术之浩瀚,成时代之英才,续西南之华章!

微信图片_20230406182346.jpg

特别鸣谢:高绍先老师、徐静村老师、 黄廷孝老师、缪秦老师、缪京老师、左开大老师、谭宗志老师、梁慧星校友、张建田校友等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