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南政法大学培训学院!
干部培训-EDP项目中心-在职研究生
联系电话 023-65156392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干部培训联系电话
023-65156392
同等学力联系电话
023-65207056
EDP培训联系电话
023-65155696

我校三部作品获评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日期:2023-05-23

西政网讯 (记者  安鑫)近日,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表彰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会上讲话时强调,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陈文清指出,中国法学会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拓展对外交流、培养法治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吸引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陈文清强调,加强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法学研究正确方向。要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时时处处用“十一个坚持”对照、审视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要始终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心任务,探索把握法治建设规律,有力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公布了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名单,并向获奖个人颁奖,被表彰著作论文类55项、研究报告类6项。其中,著作论文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8项;研究报告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我校民商法学院谭启平教授的《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局及其破解》论文、法学院丁宝同教授的《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著作荣获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二等奖。民商法学院黄汇教授的《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的理解立场及适用逻辑》论文荣获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三等奖。

据悉,“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是经中央认可、中国法学会设立的最高学术成果奖项,每3年评选1次,在我国法学法律界享有广泛的影响。该奖项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进行了五届评选。本届评选于2022年8月启动,参选作品是在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法学专著、论文、教材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局及其破解》论文,民商法学院谭启平教授著,发表于《法学研究》2020年第6期

谭启平.png

该论文成果以民法典中“非法人组织”与现行立法中“其他组织”的相互关系与规范使用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考察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就“区分论”和“同一论”两种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证成“同一论”后提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概念使用建议,从而实现法秩序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精确、规范和统一。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困惑。在全面梳理现行立法、系统分析既有研究、广泛搜集司法案例的基础上得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晰,不仅在立法上未能形成统一的使用规范,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中更是认识不一,甚至缺乏逻辑一致性和统一性。亟待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厘清二者关系,为未来立法运用与司法适用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第二部分,“区分论”抑或“同一论”:两种解释路径辨正。通过深入的解释论分析得出,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论选择了错误的解释基点、解释方法单一、不当地割裂了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关联关系,于理论上无益,于实践中有弊。无论基于体系、历史还是目的解释,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均属于同一概念,均指称自然人、法人之外的第三类民事主体。此种解释路径不仅有助于厘清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相互关系,实现法体系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有机统一,还有助于非法人组织制度“权益保护”与“规范管理”双重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三部分,“同一论”下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概念规范之道。从立法论视角就两个概念的规范使用展开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立法修改和清理建议,从而实现法律体系中第三类民事主体概念的融贯统一与规范使用。对于主体意义上的其他组织,为实现立法概念的科学统一,有必要通过打包修法方式将其统一修改为非法人组织。

论文成果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教授高度认可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参考和借鉴论文成果核心观点基础上,形成并向全国人大领衔提出“关于依据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的规定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其他组织的概念规定进行专项清理的议案”(联名提出该议案的还有贺恒扬、马善祥、韩德云等29名全国人大代表)。该议案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议案摘报(第236号)。

《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著作,法学院丁宝同教授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6月出版

丁宝同.png

该作首先回溯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渊源、立法创制和司法展开以揭示其发展进路危机,追踪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运行规律。继而立足民事诉讼公益价值的二元区分,解读群体诉讼的“集合性公益”属性,就“纯粹性公益”的制度承载提出“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立法命题。进而搭建“群体诉讼+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制度框架,并勾勒“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先决要素和立法体例。最后对于未来“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立法构建,提出“四位一体”的制度模式,搭建“统一性程序规则体系”。该作曾入选《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文库(青年篇)》,其与多项析出成果引发学术界热议和实务界关注,尤其是所提出之“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的制度概念和“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统合”的立法命题,就我国公益诉讼未来发展引领达成一些学术共识,同时也提出一些有待于系统化研究的深层问题。针对该项研究主题,作者曾经两次于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的理解立场及适用逻辑》论文,民商法学院黄汇教授著,发表于《中国法学》2019年第5期

黄汇.jpg

该文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和国际法学、法理学、实证探讨相融合的方法,从中国问题出发,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地域性原理的基本立足点、基本理论及其价值构造,并得出商标法领域在遵循地域性原理一般理论的大前提下,应区分商标的在先使用、注册维持使用和侵权使用制度目标之差异,结合商标使用的不同形态和每种形态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目标之不同,对地域性原理进行语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解读与科学适用,文章在澄清和反思了当下诸多理论误区的同时,指出了对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适用的科学之道,在利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为统一商标使用地域性案件的司法裁判标准提供理论和规范指引。

谭启平个人简介

谭启平老师个人照.jpg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民法教研室(研究室)主任;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全国普法办“八五”普法民法典讲师团成员。担任的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职务有: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民商法学)、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等。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二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等。

丁宝同个人简介

4965e8aa24cd088159a036bcc823ee0.jpg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CSC资助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及家事与非讼程序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和教学,主研既判力、审判程序、证据、强制执行、公益诉讼、家事程序、非讼程序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编写教材十余部,担任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核心成员、重庆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核心成员,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六项。

黄汇个人简介

a486b7118faf0a4fe789ce49859b2ef.jpg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新科技法治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领衔专家。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代法学》副主编,校学术评价委员会委员。现已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中国法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主办的《知的财产法政策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钱端升法学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奖励。


干部培训咨询

023-65156392

同等学力咨询

023-65207056

EDP培训咨询

023-65155696

在线客服